Bet365亚洲官方网站(访问: hash.cyou 领取999USDT)
这三个,正式招感异熟总报的是善业跟恶业,无记招感别报。不招感三界六道的总报。譬如说,今天你在散步的时候,不小心脚踏死了一只虫,或者你在挖土的时候,挖死了一个蚯蚓。但是你对这个蚯蚓、对这个虫完全没有任何的杀心,你完全不知道。这样子的业,不会使令到三恶道去,因为你内心没有烦恼,自性没有迷,不能到三恶道去。但是你跟他会有问题,他以后要做人的时候,你也做人相遇的时候,他看到你就不欢喜。恶因缘。你今天无心的去伤害他,你不会到三恶道去,但是你跟他结一个恶因缘,这件事情是别报会有的。但是不会影响总报,因为你没有贪瞋痴的烦恼,你不能到三恶道去。有烦恼跟善心,这个影响总报。但是没有烦恼情况之下所造的业,只是影响别报。
西藏有这么一个说法,有一个西藏,在山中闭关修行。闭关几年以后,他有一个师兄弟带着几个信徒,想要去那个地方跟他供养。就写了一封信给他。他听到以后,也是很高兴,把这个房子整理的很干净,佛堂也擦了很干净。这个时候,他想,我为什么要把佛堂整理很干净?回光返照我的动机是在干什么?我当初是起了一念心,把佛堂整理干净是为了让信徒看到他能多供养我。起名利心。以名利心来整理佛堂,以名利心来整理庭院。这个时候,他就拿了一把泥土,丢在佛堂上。后来一个就解释,这把泥土他不是洒在佛堂上,是洒在他的名利心上。为了要对治他的名利心,把泥土是洒在他名利心的烦恼上,为了对治。他为了让自己深深的以为借镜,虽然他扫干净,他认为自己因地不对。事实上他不是要去破坏佛堂,而是要去对治那名利的心。看得出来,这个比丘明白什么是业?他对这个业有明白,他能够回光返照。
答:畜生道的业是很薄弱的。畜生道跟人不太一样。你看寮房打开电灯,有壁虎去吃蚊虫。【唯识学】,畜生道造的业是很薄弱的。因为他的痴心所很重,因为他的行动是一种果报体。猫就是要吃老鼠的,壁虎就是要吃虫的。如果他的业是决定的话,那壁虎应该到地狱去了。他得到畜生的果报体后,他又到地狱去,那他永远就不能超脱了。所以【唯识学】上说,畜生他造业,不管造善、造恶,他的业都是很轻、很轻。因为他的心很暗钝。人的造业是很厉害。在【瑜伽师地论】上说,三恶道的众生,其实大部分都在受果报,他没什么造业的力量。因为他的心太暗钝。只有人跟天,尤其是人,一般我们会造很大的善业跟很大的恶业的时候,都是在人道的时候完成。因为人道的第六意识,心很明了,他的头脑很清楚。所以畜生道造的业,跟我们造的业不一样,因为他的内心很暗钝,所以他造那个业的果报几乎是无记业。【宗镜论】就摆明了,老虎去吃鹿,他说这个是无记业。要不然任何一只老虎都一定要到地狱去了。一只老虎一年当中可以吃六十头鹿,那还得了。一年杀六十头鹿,那还得了。所以畜生道造的业,多分来说都是无记业,多分。因为他的第六意识的心是暗钝,他造善造恶都没有多大的作用。
一、梦所作业。我们在睡梦当中也会造很多的业,可能会造一些杀盗淫妄的罪业,也可能会造一些在梦中诵经、念佛、做一些布施持戒的善业。但是在梦中所做的业都是不增长业。它不能决定我们的果报,它没有那个力量,来决定我们来生的果报。它业力太薄弱。这个梦中所作业,指的是在睡梦之中的独头意识。前五识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都不活动,只有第六意识。为什么独头意识在梦中是不增长业?因为在梦中的时候,第六意识的形象是暗钝的。虽然我们在打坐修止观的时候,也是独头意识。也是第六意识来分别法义,但是那个时候是清醒的,第六意识的功能是明了的。这个梦中意识就是有点像畜生道那个意识,畜生道整个生命当中,它的心识都是暗钝愚痴的,心识不明了。所以畜生道造的业是不能得果报的。梦中意识亦复如是。因为作梦当中意识太暗钝了,所以造善造恶不足以去得果报。假若我们从梦中醒过来,醒过来是说,你已经听到外面的声音了。虽然你还在睡觉,但是你已经隐约听到外面的声音。换句话说,已经不是独头意识,可能是五具意识。第六意识有耳识,就不是梦中意识。醒过来以后,你对于梦中的境界加以追忆、随喜,从这个时候开始落入增长业。就是说你醒过来以后,对于你梦中所造的善恶业,开始随喜,去回忆它。从那个时候开始,就落入增长业。梦所作业是完全要在梦中。不过我们修行人对梦境要注意,看了凡四训的意思,尤其是修忏的人,要注意梦境的变化。你经常作梦,梦一些颠倒的境界、黑暗的境界,从高处往下坠,这个都是不吉祥的境界。你要梦到光明的、吐出秽物,从地上往空中飞、轻飘的,这梦境就是好的,消业障的。虽然梦境本身不能决定我们的果报,但是从梦境当中可以观察到自己业力变化的情况,可以看出来的。
三、无故思所作业。「思」是一个心所有法,就是令心造作。我们这一念心在所缘境当中,一次一次的去观察分别,一种造作叫作「思」。「思」有三种次第,一个是审虑思,对所缘境的一种考虑,这件事是对的呢?错的呢?要不要做呢?是一种审虑的阶段。这个心是不决定的。第二个决定思。经过审虑以后,思心所变成一个决定的情况,叫决定思。第三个动发胜思。到动发胜思的时候,思的势力就决定了,一定要造作了。而到了动发胜思带动的业力就是很强大的业力,一定是增长业。这种情况是你没有经过思心所的范围就去做了,讲一句白话来说,不是故意的。这件事情在事前没有经过你的分别、没有经过你的观察。举一个例子,我去散步,踩到地上的昆虫,我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。换句话说,我踩死它的整个行为,没有思心所的成分在里面,完全不是故意的。这种情况不能使令你到三恶道去,只会影响到你跟他的一个别报。因为这个是无故思。无故思的情况下业力是很薄弱的,它不足以影响你的三界总报。
七、非乐欲所作业。你做这件事情,不是你心中的意愿。不是你的意愿,你怎么做呢?说我是被国王、盗贼所逼迫。从头到尾完全没有这样的意念。这个就是非乐欲所作业。假设你刚开始的时候是被强迫,但是做到一半,开始有意愿了,起欢喜心了,从这个时候落入增长业。从头到尾完全没有任何的欲乐,完全被逼迫的情况,这种业是落入不增长业。孔子的传记,孔子周游列国,他先到卫国。卫灵公很尊重孔夫子,给他很多的俸禄。但是卫灵公毕竟是个昏君。他听他的夫人南子的话,这个夫人是个放逸的女人。他劝他的夫君不要重用孔子,讲了孔子很多的坏话。卫灵公只是供养孔子,但不去重用他。孔子想,我周游列国的目的是要实践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理想,不是来接受供养的,志不在此,就离开了卫国。到其他的国家去,施展他的抱负。到卫国边境的时候,发现有些盗贼集合在那个地方,准备要叛乱,要去攻打卫国。孔夫子觉得说,君臣的名份是固定的,做臣子的不能去打这个君王。他就回到卫国告诉卫灵公请他注意。他回去的时候被盗贼包围了,问:你要去那里?孔子说:我要回到卫国去。他说:你不可以回去。回去,你把我们情况跟卫灵公讲,我们大家就完蛋。他就恐吓孔子说:你要到卫国去,我就把你困住不让你走。孔子说:好,我不到卫国去,我到其他国家去。孔子就离开。离开以后,这时候子路驾车。孔子说:我们到卫国去。子路说:夫子,我们刚刚答应人家的事情可以反悔吗?孔夫子说:这种强迫的盟誓是不必遵守的。所谓的盟誓是双方面心甘情愿,共同的意愿结的,才叫作盟誓。拿着刀子来恐吓我,不能构成盟誓。我看这段的时候,孔夫子有智慧。他后来赶回去告诉卫灵公,卫灵公就把盗贼消灭掉。因为一个国家的安定,君君臣臣父父子子,五伦是很重要的。虽然对于乱臣贼子,一时的伤害。但是它能够使令天下,大家能够知道伦常。对众生来说,有一个生活的标准,长久来说还是重要的。
九、悔所损业。你曾经造了一个很重大的罪业,但是你至诚的忏悔。这种忏悔的力量把业的势力给破坏了,当然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让你重报轻受。忏悔的过程中可能会让你多病,或发生小的车祸,小的灾难。但是就消灭你整个三恶道的果报。就是由忏悔的力量,折损了业的势力。忏悔当中,律宗讲出五个方法,缺一不可。第一个要请佛菩萨为证明。就是请一个忏悔主。小乘的忏悔,对手忏,一定要请一个比丘、沙弥,一个通梵行的,一定要请一个人。但是大乘的忏法,取相忏,因为他认为佛菩萨没有灭度,第一个一定要请佛菩萨当忏悔主,请佛菩萨为证明。譬如说,大悲忏,就请观世音菩萨为忏悔主。八十八佛,请普贤菩萨。一定要请一个忏悔主,请佛菩萨为忏悔主。第二个,说己罪名。你要把自己曾经所犯的罪业,发露出来。我在什么时候犯了什么样的罪业?第三个立定誓愿。表达了以后,在忏悔主面前说,从现在开始,宁舍生命,决不再犯。坚定的誓愿,断恶念的相续。第四个讽诵经咒。只有誓愿是不够的,一定要有一个修行的方便,或者是诵法华经、金刚经,诵大乘经典,或者是持咒,大悲咒、楞严咒、十小咒等等。第五个,如教明证,就是说你需要有一些瑞相,譬如,作梦的时候,在梦中洗澡,把身体洗的很干净,这个也是好现象。梦到你吐出秽物,排出秽物,梦到你全身光明的从地上往空中飘,或者在梦中见到佛菩萨,遇到听法的因缘,在诵经,或者在梦中遇到僧宝,佛法僧三宝。这种瑞相都表示你的罪业已经消灭了。五个方法,第一个请诸佛菩萨为证明。第二说己罪名。第三立定誓愿。第四讽诵经咒。第五如教明证。
十、对治所损业。前面的忏悔是偏重在事忏,针对某一件事情,某一件罪业来忏悔。这个对治所损业是针对理忏。就是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能忏悔的心,我们这一念心是假借因缘所生的,所以他的本性是毕竟空的,修这个我空的智慧,来调伏我们心中的烦恼。「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;心亡罪灭两俱空,是则名为真忏悔。」理忏偏重在你的烦恼,对治烦恼。譬如说,你在家的时候曾经依止贪或瞋的烦恼,造了很重大的罪业。你开始修行以后,开始对治贪瞋的烦恼。心若灭时罪亦亡。贪瞋的烦恼经过你修四念处,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的智慧去调伏,慢慢它就停止活动。这个时候你的业就会有变化。心若灭时罪亦亡。你建了一个烦恼的等流性,被你破坏以后。你所带动的相关的业力就变成不增长业。这个是理忏。前面的事忏偏重在所缘境,偏重在所造的罪业的发露。理忏偏重在回光返照,能造业的心。偏重在对治这个能造业的心。当然这比较根本的,修止观的意思。
「除上十种,其余诸业,皆有增进长养业种之力量,名为增长业。」这个地方根据【瑜伽师地论】提出十种不增长样。基本上分成两大类,第一大类是说,它本身就是不增长业。换句话说,你在造这个业的时候,第一个你的心是暗钝的,頛弱的。第二个,你的次数只有一次两次,不是经常造做的。心頛弱、次数也少,它本身就是不增长业。譬如说,你在一种无知的情况,精神错乱的情况,失念的情况,偶而犯一两次。这一两次都不是一种故意的,不是在一个很明了的情况造的,本身就是不增长业。这是一到八的情况。其次,它本身是增长业,这个业在造的时候,你很清楚,而且造的次数还不是一次两次,数数现形,都无惭愧。它本身是一个强大的增长业,但是你学习佛法以后,透过你的忏悔,透过你的对治,转成不增长业。经过修行,改造业的势力,这种情况也落入不增长业的两种情况。看【瑜伽师地论】是分成两大类,第一个是本身是不增长业。第二个是经由修持的过程,忏悔对治而转成不增长业的情况。
一、他今生的果报还是一个花报,结果之前的一个开花而已。譬如说,阿阇世王,他受提婆达多的怂恿。提婆达多说:我现在要作新佛,你要作新国王。你把你父亲害死,你作国王。我们好好合作,好好的住持这个天下。阿阇世王就相信提婆达多的话,把他父亲频婆娑罗关起来,把他活活饿死。犯了杀父的忤逆罪。阿阇世王作了国王以后,晚上就睡不着觉。经常睡觉就起恐怖心。经常不睡觉是不得了的,睡眠是最好的补药。经常没睡好觉,火气上升,全身长满了毒疮。后来他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,叫耆婆带他去跟佛陀忏悔。阿阇世王杀了父亲,现生就出现毒疮的果报。这还不是正式的果报,没那么简单。正式的果报在无间地狱。这个毒疮只是一个花报,就是得果报之前的一个开花,还不是正式的果报。所以今生造业,今生受报可能是个花报。
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,牵涉到临终的关怀,临终的开导。有两种人不必临终开导,开导也没有用。一个是大善人,他净业成就了。别人怎么去干扰他,对他没有影响。树,它整天往西方开,往西方长过去,不管从那一个方向砍掉,它一定往西方倒下去。这是决定的,净业成就。他就算发生车祸死掉,他也往生阿弥陀佛国。这种大善人不太需要临终关怀,助念,不太需要。大恶人也是很难,这个人也是一天到晚造罪业,那个树往东边开展,你怎么样去砍他,他一定往东边倒的。大善、大恶人,临终关怀意义不大。但是普通的人,一生当中造了善业,可也造了恶业。临终的时候,真妄交攻,不晓得是善业起现形,还是恶业起现形,还不是决定的时候,这个时候临终开导就非常重要。开导安慰令生正信。
什么叫临终助念呢?就是帮助他生起正念。我们现在临终助念搞错了,这个人躺在床上不能讲话了,搞不好眼耳鼻舌身,败坏到一定程度了,声音都听不很清楚。这时请法师去,怎么开示?临终助念是这个人住进医院的时候,身体还能够听得到声音,病痛还不会很严重,这个时候就该是要给他开导,心理建设,劝他万缘放下,一心归命极乐世界。所以临终助念要早一点作。第二个,假设他非佛教徒,这个时候,要让他生起善念。【瑜伽师地论】说,要让他回忆今生曾所作过的善事。你说:某某人,你记得吗?你在过去某一个时候,什么处所,你去做过什么善事,你记得吗?对对。然后你不断的想这件事情,他忆念这个善事,至少能够生到人天去。忆念善业往生善处,这是起码的。让他忆念他的善事,但是这个善事是要他曾经作过的。如果他是佛教徒,那最好,直接念佛。生起正念,不是善业而以。不要忆念善业,善业可以忆念,要紧的忆念弥陀。你要告诉他,阿弥陀佛的功德,弥陀在你临命终的时候,一定能救拔你。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。在临命终的时候,透过善知识的开导,能够把他一生中的善念调动起来,让他先起现形。这个就是今生造业,来生得果报的情况。
譬如说,唐朝悟达法师,他在作沙弥的时候,他的道场来了一个印度的出家人叫迦诺迦比丘,身体生了重病,全身发臭没有人管他。他就很小心的去为他洗衣服,照顾他的起居。慢慢,这个比丘身体好转,要离开的时候,就说,我很感谢你照顾我。这比丘说:以后你有什么事情,到四川茶拢山,茶拢山前面有一个大松树,你称念我的名字,我就会出来。原来他是一个大阿罗汉迦若迦尊者。交待完以后,就离开了,就走了。悟达法师时间久也把这件事情忘掉了。悟达法师到唐朝,唐懿宗的时候,受到礼遇,奉为国师。国王送他一个檀香做的禅椅,请他升座,请他讲经。当时皇帝领着文武百官,堂堂一国之尊向他顶礼,这个时候悟达法师起了一念骄慢心,下座以后,膝盖长了一个人面疮。人面疮看起来跟人的脸一样,有眼睛、有鼻子、有嘴巴。嘴巴里面还有牙齿,还可以吃东西,每天固定要喂他东西。定期发作的时候,很痛很痛的,找很多医生都没有用。后来悟达法师想到,在作沙弥的时候,有一个比丘说有什么事可以找他。他放弃国师之位,带着随从的东西,到四川茶拢山去找迦诺迦尊者。称念他的名号以后,这位尊者果然现前。悟达法师就如是如是跟他报告,迦诺迦尊者是个阿罗汉,当然知道这件事的原由,叫他修忏。修忏以后,尊者就加持三眛法水。你把这个法水洗人面疮,人面疮就会消失掉。正要洗的时候,人面疮讲话了:法师,您是三藏法师,应该读过历史。汉朝,汉景帝的时候,当时有两个大臣,一个袁盎一个晁错。你前身是袁盎,我是晁错。你忌妒我的才华,在皇帝面前说我的坏话,使令我被皇帝腰斩。腰斩的时候,我发下一个毒誓,生生世世,我放不过你。晁错死的时候,发下毒愿。但是死了以后,灵魂在虚空中飘来飘去,一直要找你报仇,没有下手的机会。因为你后来生生世世做了十世的出家人,持戒清净,道德崇重,让我没有下手的机会。等到这一世你起了一念骄慢心,我才有下手的机会。我特地去查历史,汉景帝到唐懿宗有九百多年的历史。你看他等他九百多年。等到那一世,他起了骄慢心,德行有亏了以后,才有报仇的机会。所以说顺不定受业,他受果报的时间不决定,是因缘不具足。事实上他业的势力是很强大的,但是因缘不具足。因缘不具足只能够讲别报,你跟他个人的恩怨,如果是总报,那么一定是有因缘的。别报的情况之下,可能是外在的因缘不具足。
答:中阴身的时间很短,可能还没办法想到这件事。一般会找众生有问题,鬼神道最多。因为诸天是有道德的。天人道德非常良好,当然,他很多冤家在人道,他不会跟你计较。到地狱的人,他想找你也没办法找。畜生道要找你也是困难。但是到鬼神就麻烦,鬼神有宿命通,有报通。刚好你做人,他做鬼神,这件事就有问题。鬼神道就有这个问题,所以要沟通一下。怎样用慈悲心,世间上的事情,人都是一个很理性的动物,众生都是情绪化的。他的怨气,一时没办法解开。他明明知道找你报仇,他也得不到好处,但是一时气愤,他也无所谓。人情绪化的力量很大,佛法对这件事情,尽量修慈悲观,慈悲无障碍。我们面对障碍,不管是烦恼障,冤亲债主的障碍,要紧的皈依三宝,多多的皈依三宝。通身靠倒,念佛念法念僧,相信三宝的功德能够救拔你。你不要去管他,但是你一心一意的相信三宝会救拔你,三宝会保护你。多皈依三宝。我们一个贫苦的人家,根本没办法去处理障碍,但是我们依靠大富长者,这件事情有办法。多皈依三宝。我们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,讲一些好话,把功德回向给他,一方面你再多皈依三宝,三宝是光明的。你经常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,有光明就不容易有障碍。